- 索 引 号:GSLG15-C03001-2020-008
- 主题分类:其他
- 发文机关: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2020-04-01
- 发文字号:庄政办发〔2020〕16号
- 发布日期:2020-04-01
- 有 效 性:
- 标 题:庄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庄浪县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方案 (2020-2023年)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庄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庄浪县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方案 (2020-2023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及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庄浪县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方案(2020-2023年)》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庄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3月26日
庄浪县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
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方案
(2020-2023年)
为加强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发展具有庄浪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提升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根据《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方案(2020—2023年)>的通知》(平政办发〔2019〕87号),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牛、果、薯、菜、药、蜂”等特色产业和“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势农产品,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抓手,建设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品牌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产销市场体系和营销推介机制,构建农产品县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体系,大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目标任务
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以品牌培育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拓宽产销渠道为内生动力,经过4年努力,全县“三品一标”认证率年均增长8%以上,全县认证总数达到80个以上,认证规模达到农产品生产总规模的54%以上,复查换证率和续展率达到100%,着力建设一批“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区(基地),申报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争创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甘味”“平味”“庄味”知名县域特色品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大县向农业品牌强县转变。
2020年,以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验收为契机,依托项目建设,继续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成3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苹果)原料基地创建和“庄浪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建成4个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场),实现基地认证产品“网格化”精准管理,提升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水平。
2021年,继续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引导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比重,完成“庄浪苹果”地理标志认证,新建4个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场),全县累计认证农产品及产地65个以上。示范区(基地)整建制推进标准化生产,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订单式”生产、“合格证式”销售、品牌“清单式”培育管理,基本形成产品推广-品牌培育-体系管理运行机制。
2022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及产地达到72个以上,新建4个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场),制定10个以上的绿色、优质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全面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使全县范围内开具农产品合格证成为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为,查验合格证成为市场监管者的管理手段,索要合格证成为购买者的一种自觉消费习惯,逐步形成合格证使用、管理的良好氛围,实现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覆盖。
2023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及产地达到80个以上,建成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场)15个以上,县域特色品牌实现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打造马铃薯和苹果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粮食作物和畜禽无公害产品生产示范片、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示范窗口,实现生产标准化、科技集成化、基地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和营销订单化全产业链发展,全县农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加快品牌认证步伐。充分利用国家对贫困县绿色食品申报主体免收认证审核费和标志使用费的契机,重点围绕“牛、果、薯、菜、药、蜂”六大特色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农产品品牌认证奖补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强化奖补政策扶持和产品效益的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全县龙头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认证积极性和满意度。鼓励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占比,确保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年均增长8%以上,县域特色品牌实现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从质量上打造一批“甘味”“平味”“庄味”等“乡土”农产品县域公用品牌。持续加强认证企业的证后监管,确保复查换证率和续展率达到100%;指导督促全面开展标准化生产,规范使用产品认证标志和品牌注册商标,推动有条件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主动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到2023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及产地达到80个以上,认证规模达到农产品生产总规模的54%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立足全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苹果、马铃薯、畜牧主导产业和大蒜、中药材、蔬菜、中华蜂等区域特色产业,推广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示范窗口。一是建成苹果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充分发挥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和全国优质苹果生产最佳适生区自然优势,以“密植扩量、乔化改造、品种优化”为重点,在全县14个果园乡镇采取乔化短枝和矮化中间砧早果丰产等“四新”栽培模式,深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自然资源局指导年内完成3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苹果)原料基地创建和“庄浪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2021年完成“庄浪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到2023年,依托原料基地创建和产品认证,建立万亩集中连片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6个、千亩示范片20个,全力打造一批苹果绿色标准化生产和优质供应示范区。二是建成马铃薯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依托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原料基地,到2023年,完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和优质商品薯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在关山高寒阴湿区的永宁、郑河、通化、韩店和盘安等乡镇为主,建立脱毒种薯繁育区,发展原种、一、二级种薯产业;在中北部山区和西南部山区梯田为主的赵墩、岳堡、南湖、杨河、良邑、柳梁和卧龙等乡镇,建立马铃薯主食化生产基地,发展中晚熟高淀粉商品薯;在西南部河谷川区的水洛、朱店、万泉和阳川等乡镇,建设菜用型、油炸食品加工型商品薯生产基地。三是建成粮食作物无公害生产示范区。推动粮食作物走标准化、品牌化生产路子,持续加大县域粮食作物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步伐,到2023年,全县粮食作物认证规模达到全县总规模的54%以上。在葫芦河、水洛河、庄浪河流域的浅山区、深山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粮饲兼用玉米、高赖氨酸玉米、脱毒马铃薯和地方小杂粮等粮食作物,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垄作侧播为主栽的旱作农业技术,建成榆林沟流域、南部山地梯田、东部山地梯田等万亩示范区6个、千亩以上示范片28处。四是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按照发展城郊设施蔬菜、果园套种高原夏菜的思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督促各经营主体规范使用农药、肥料,全面落实农药间隔期(休药期)规定及生产记录台账等制度,重点抓建城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水洛河流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庄浪河流域高原夏菜基地、葫芦河流域果菜间作套种示范基地四个蔬菜生产集中示范区和水洛李碾、良邑李咀、万泉霍李、南湖高房和陈庄、朱店河北、岳堡崔家和吴家、永宁谈街等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带动全县蔬菜产业规模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五是建成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面落实畜产品“品牌创建,健康养殖”发展理念,依托肉牛、奶牛、生猪、蛋鸡和肉鸡规模养殖场,以无公害品牌认证为抓手,积极推广标准化圈舍、集成化技术、精细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牛产业紧扣繁育、防疫、饲草、加工、营销、品牌全产业链建设,全力打造“庄浪红牛”品牌,在永宁、郑河、通化、韩店等关山乡镇,建成5个无公害肉牛养殖场;生猪和蛋鸡产业以中北部山区和西南部山区的赵墩、岳堡、南湖、杨河、良邑、柳梁、南坪、卧龙等乡镇为主,建成无公害生猪、蛋鸡养殖场10个,促进畜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质化发展。六是积极开展县域农产品标准修订。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省、市关于农业地方标准清理、前置审核及资质认定。目前全县主要农产品标准修订除马铃薯外,其余产业品种基本空白,且未实现国家及省级资质认证。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农业标准化专家库,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健全我县农业标准体系。到2023年,制定15个以上的绿色、优质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基本形成切实际、成系统、广覆盖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全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科技局、工信局、供销联社、农发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注重加强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实现提质兴农创牌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四大质量控制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技术服务队,充分发挥乡镇区域站(所)职能优势,加强对生产示范区(片/基地)的技术指导,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严格用药用肥标准,积极引进推广新材料、新品种,推进农业技术标准集成转化,由点及面,逐步放大,全区域、整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应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规范指导应急处理工作,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组织植保、动检等部门,扎实开展农作物、苹果病虫害、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及动物疫病统防统治工作,确保全县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农产品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配备,努力提升技术人员检测水平,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积极开展定性定量检查,县、乡检测机构全年检测样品6000个以上,指导生产示范区(基地)常态化开展自律性检测。行政执法体系:以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资经营门店为重点对象,由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积极开展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菌药、畜禽屠宰、水产品和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收购、销售等环节的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业生产过程安全、农资市场秩序稳定。(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公安局、农发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全力构建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功能、体现公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快递物流、邮政、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现有资源,逐步规范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县、乡、村三级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全力建设1-2个县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和交易市场,在生产集中程度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初级市场和村级集贸市场,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率和覆盖率。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布局,逐步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在果、薯、菜、畜产品主产乡镇建设一批产地低温加工仓储设施,在田间地头新建一批以小型冷库为主的气调库,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鼓励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推广可循环使用的标准化包装服务,提高农产品包装保鲜技术水平,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冷链物流新业态,解决生鲜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责任单位:商务局、发改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农发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县域营销体系建设,组织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构建便捷、畅通、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产品经纪人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让小农户搭上信息化快车,分享品牌增值收益。注重开拓省内省外、国内国际市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提高北京新发地和天津河西区、南开大学、兰州市等直销店,深度开拓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成渝和东西协作区等大型终端市场,积极拓展中西亚、南亚和欧洲市场,稳固成熟的销售市场,不断拓展新的流通销售市场。鼓励具有出口资质的企业,加大外贸出口力度,推进牛肉、苹果、种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建设多式联运综合体,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电子交易中心、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促进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实施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战略,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打造一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互通。(责任单位:商务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局、供销社、农发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生产力布局,适度调减非优势区作物面积,推动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推行“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供应、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原则,实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大户承包经营转变,不断加快果品规模化生产经营,充分发挥“静宁苹果”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的品牌优势,有效提升苹果产业的品质、品位和品牌效应。做精做优“庄薯3号”“庄薯4号”和“庄浪粉条”特色品牌,努力打造“平凉红牛”“庄浪蜂蜜”“庄浪马麝”和“关山大景区”等自主品牌,发挥品牌聚集效应,引导农产品生产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形成以知名品牌为引领、地方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为补充的品牌体系,提高庄浪农特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多频次、常态化宣传推介我县特色农产品,做好“庄浪马铃薯”地理标志认证商标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到2023年,力争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率达到62%以上,农作物良种率稳定在96%,畜禽良种率稳定在95%;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家以上,培育区域特色品牌6个、企业知名品牌和产品品牌10个以上。(责任单位:宣传部、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文旅局、供销社、融媒体中心、农发公司、文旅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七)切实加强品牌管理保护。积极争取将我县特色优势区域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纳入“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扩大品牌聚集效应。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公安、商务、供销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全县“三品一标”及注册认证品牌市场监察力度,对“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县域“茂源苹果”“槿源苹果”“宏达淀粉”“宏达粉条”等绿色食品和“平凉红牛”“庄浪蜂蜜”“庄浪马麝”及庄薯系列特色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管理保护。进一步规范用标用证行为,保护农产品品牌,整治盗用、打击仿冒和伪劣产品,严厉查处商标侵权、虚假注册、恶意抢注、非法使用标识等违法行为。指导“三品一标”和品牌注册认证企业建立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产品检测,完善生产档案记录管理,规范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标识标签和合格证制度,全面建立“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档案,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整体形象,推动县域农产品企业品牌健康稳定发展。(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和“甘味”“平味”“庄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建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情况,总结推广经验,确保各项工作抓实落地。
(二)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县财政加大对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品牌培育办法,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建立知名农产品品牌奖补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全县龙头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合作社品牌培育及产品认证的积极性和满意度,逐步提升县域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积极在省“甘味”知名农产品宣传片和宣传栏目中宣传推介我县知名农产品品牌,组织开展具有平凉特色的“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研讨交流,开展多种培训,宣传推介鲜活经验,讲好品牌故事,发挥品牌效应,营造农产品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