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成果展|庄浪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阳川渡槽群——黄土高原上的水利史诗
庄浪县在第四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平凉市普查办征集到王霞飞提供的台家咀渡槽线索资料,我县普查队于2025年4月16日搜集档案资料并对其展开专项调查,发现除台家咀渡槽外,还发现下峡渡槽、斜拉输水渡槽及提灌站、涵洞等水利设施,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庄浪县近现代大型水利遗产的空白,更以独特的建筑美学与历史价值,成为庄浪精神的鲜活注脚。
普查数据显示,这三座渡槽均建于20世纪90年代,依托阳川灌区渠首和西灌区而建,是庄浪人民“向荒山要粮”的历史见证。
摘自庄浪县志(1991—2010)第126页
其中,斜拉输水渡槽以罕见的斜拉式结构成为焦点——塔架高约25米,斜拉索呈扇形分布,槽身跨度达约60米,横跨深谷的设计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堪称壮举。其建造工艺融合了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技术,既体现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理念,形成“塔-索-梁”协同受力体系;又展现了水利工程的科学性。这种设计不仅增大了跨度,更通过预拉力优化了材料性能,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水利工程技术进步的缩影。
斜拉输水渡槽
下峡渡槽为典型的梁式渡槽,槽身以矩形截面为主,采用重力式槽墩支撑,体现了早期水利工程的稳健风格。渡槽长103米,三个墩柱,共由8段组成,每段长7.5米,每段内有5个横梁,每个横梁相距1.5米。渡槽外宽1.5米,内宽1.3米,外高1米,内高0.8米,渡槽壁厚0.2米。此渡槽前后连西灌区,西灌区涵洞题记:载天德洞,1977年8月。涵洞高2米,宽1.3米,拱形状,全长450米。其设计巧妙利用地形高差,实现自流灌溉。
下峡渡槽
台家咀渡槽位于阳川镇台家咀村南葫芦河上,外宽1.25米,内宽0.78米,此渡槽边缘有外檐0.13米,渡槽壁厚0.1米。外高1米,内高0.7米。渡槽总长435米,54节,每节长7.2米,内有5个横梁,间距约1.57。共有20个墩柱,每个墩柱上有3节。此渡槽以拱式结构为特色,主拱圈由条石浆砌而成,拱上设空腹式小拱,既减轻自重又增强泄洪能力。这种“以柔克刚”的设计,使该渡槽依旧巍然屹立。
台家咀渡槽
阳川渡槽群体量大,灌溉范围广,是阳川镇人民90年代灌溉、水利事业的重要见证。此渡槽群的发现,为庄浪县的文物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新一代庄浪人在保护与传承中续写治水兴邦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