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模式让庄浪文物“活起来”

  • 时间:2025-07-01 15:41
  • 浏览次数:
  • 来源:庄浪县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分享:


庄浪县创新推出“流动+”文化惠民模式,推动馆藏资源“活起来”“走出去”,让各族各界群众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流动+展览”,让文物“说话”。突出以创新形式激活文物价值,以文化共鸣凝聚各族群众共识,县博物馆打破传统展馆限制,精选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历史的珍贵文物,结合数字化技术,通过文物故事短视频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庄浪人民战天斗地、团结协作的奋斗历程。据统计展览期间累计播放短视频4万余次,线上互动参与人数突破2.4万人次,切实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浸润心灵,以实践传承精神,博物馆依托“铸牢”教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联合全县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10余场(次),通过实物教学、劳动实践等方式,累计吸引50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引导各族师生筑牢“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同时,组建了由5名专业讲解员组成的“流动展览小分队”,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巡回展5场(次)。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系列主题讲座4场(次),非遗技艺展演5场(次),活动参与各族群众人数超过5000人次,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 

拓展“流动+服务”,为乡村“赋能”。突出以文化带动产业,以服务促进发展,在流动展览中增设农产品展销、文旅推介环节,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掌上文博+产品推介”直播活动,累计线上直播宣传6场(次),展示文博古籍2000余件,帮助各族群众直播销售苹果、粉条等农特产品,带动增收150余万元。同时,面向各族群众开设“非遗工坊”,通过开展陶艺制作、古籍修复、文创产品制作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切实为各族群众搭建了学习传统技艺的平台,有力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来源:庄浪县融媒体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