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发布部门
- 文 号
- 成文时间
- 主题分类
- 发布时间
全县景区简介
云崖寺景区简介
云崖寺景区位于韩店镇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海拔1402-2857米,自然景观优美,丹霞地貌壮观,佛教文化浓郁,石窟艺术闻名遐迩,是古“丝绸之路”西出之要塞,被誉为“陇上明珠”。因云崖一峰突兀而立,丹崖翠壁,洞中生云,洞上盘云,因而得名“云崖寺”。属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云崖寺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初年(公元442年)。后经北周、唐、宋、元、明、清初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云崖寺为中心,包括金瓦寺、竹林寺、佛沟寺、大寺、西寺以及红崖寺、木匠寺、乔阳寺等寺群。云崖寺坐北朝南,丹霞凌空,窟列五层,共有石窟19处,北魏、北周石造像18尊,彩塑像72尊,壁画14平方米,石碑2统,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
云崖寺林木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林区活立木总蓄量达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5%。景区内有青冈、白桦、松柏等1000多种维管植物,有党参、大黄等300多种名贵药材和红腹锦鸡、梅花鹿等100多种野生动物;修建于1996年竹林寺水库,是平凉市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集灌溉、供水、养殖、防汛、旅游为一体,水域总面积37万平方米,库容577万立方米,2004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
云崖寺内青山碧水,千峰争秀,东西南北四峰环绕,有4台16峰之称。登高远眺,茫茫林海之中,“秋千架”、“遮天石”、“金龟饮水”、“湘子洞”、“大禹神足”等自然景观则显得尤为生动优雅,与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并驾齐驱,是最理想的中国西部人文生态旅游胜地。
朝那湫景区简介
朝那湫景区位于郑河乡桃木山山巅,海拔2860多米,总面积86.72平方公里,高山顶上出平湖,被誉为“关山天池”,是西北地区罕有的山顶湖泊。唐人云:“湫头山,离天三丈三;脚踩云,举手摘星辰”,语言虽然夸张,但也道出了朝那湫的高峻。朝那湫分前、后两湫,相距不足半里,面阔分别为20亩和30亩,前湫状如卧蚕,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增不减;后湫形似弯月,池面20余亩,湫水深浅无常,湫内遍生红色水草,犹如胭脂溶入其中。据考证,朝那湫系古“雷泽”之地,是华胥氏孕育伏羲、女娲的地方。据《史记》、《后汉书》记载,朝那湫是古代先民进行祭祀、求雨的圣地,曾有“王母娘娘沐浴之处”之说和“天牛移湫”的神话传说,故又称“灵湫”。景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是旅游、避暑、休闲的绝佳场所。是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胜地。
朝那湫属于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过渡带的植被土壤类型,灌丛草场总面积约505亩,草地面积10.86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63.5%,是良好的天然牧场。景区阴坡植被茂密,主要以针、阔叶混交林木为主,森林总面积10.9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43500立方米,具有发展畜牧业、经济林木业的广阔前景。
陈家洞景区简介
陈家洞石窟又名龙眼山石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峡谷北岸崖壁上,距地面2-4米,现存大小不等的洞窟9座,清代至民国间石碑5通,题记两则。在石窟正下方一巨石之上有一尊石佛,史载开凿于晋初太和年间,佛身高三米。洞窟外一崖壁上,镌刻有北魏浮雕造像三尊,造像风格和南石窟寺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在陇东地区的石窟中很罕见,是我县保存最完好、最具艺术和文物价值的北魏石刻艺术精品。此外,石窟峡谷中的石台上,有一高8米的六角七级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唐代残塔,其风格和西峰肖金塔、西安大雁塔的建造风格类似。陈家洞景区植被良好,森林总面积7727公顷,是考古、旅游、避暑的胜地。
韩店镇石桥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简介
韩店镇石桥村紧临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地处庄浪关山大景区核心区域,全村共5个社231户1000人,耕地面积2498亩,人均2.5亩。现为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精神文明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样板村”和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村内田园风光旖旎,民俗风情多彩,丝路文化悠久,自然风光怡人,是集康养休闲、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设施建设。注重将丝路文化、驿站文化、红色文化、梯田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累计投资7200多万元,实施了石桥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文化小吃一条街、14栋民宿、湿地公园、生态餐厅、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成丝路文化浮雕墙、张骞群雕各、石桥地下党联络点旧址纪念展馆、生态大门、人行游步道、便民桥、3D影院、生态小木屋、亲水平台等景观体验设施,旅游元素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二是抓业态拓展。持续放大产业发展“庄浪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效应,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围绕旅游示范村景区环形路种植万寿菊240亩,建成生态养蜂场1处,集中养殖中蜂310箱,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和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建成集观赏、采摘、品尝等为一体的采摘园1处,温棚10座。扶持周边24户群众发展农家乐、29户群众发展休闲游乐设施,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创办旅游产品加工扶贫车间2处,就近就地转移就业61人。结合乡村旅游推介会和庆“七一”等节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12场(次),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抓服务质量。结合石桥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治理河道1000米,建设生态河堤650米,建成占地18亩的湿地公园1处。建成日处理量1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站1处,配套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000米。建成10吨的电力空气能供热站一处,小吃一条街15个门店全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231户群众实施了煤改电或洁净煤替代工程,配备勾臂式垃圾斗12个,景区内布设垃圾桶56个,实现了垃圾全收集。对304省道沿线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提升,改造农户住宅180户,改造卫生厕所102户。对荒山、荒沟、荒坡进行全面治理,栽植各类绿化苗木80余万株,栽植花卉100余万株,在原来的滩涂地建成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使原来的贫困村变成全县明星村。
郑河乡上寨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简介
上寨村是市列乡村振兴示范村,境内平均海拔1848米,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85户1165人,耕地面积3107亩,人均耕地面积2.6亩,2020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6264元。近年来,上寨村依托关山大景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实施一系列有力举措,乡村旅游的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拓宽发展业态。充分利用关山朝那湫景区优势,结合上寨乡村振兴建设,按照田园综合发展业态,紧抓乡村旅游规划,建成集梯田花海、营地帐篷、跑马体验、垂钓休闲、老屋民宿、啤酒娱乐、游乐玩耍、农家美食、避暑山庄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户参与旅游业,增加收入,推动农民向商民转变。持续巩固传统种养产业优势,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领,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种养产业,促进“旅游+”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二是注重绿色生态。紧扣关山大景区发展规划,依托旅游示范村建设要素,在景区道路沿线、沟道梁峁立体化、片区化栽植各种花果树木,主要发展种植以梨、杏、桃、樱桃、李子、核桃等品种为主的经济树种,形成山中有花、林中有果的花果山格局,产生游客观赏、群众增收的双赢模式,实现生态栽植绿色富村、绿色惠民。
三是做足文旅融合。以休闲厅阁、玻璃栈道等旅游微景点为参照,着力提升华胥广场、景观长廊等精品旅游体验区整体功能发挥,通过文艺曲目演绎、休闲文化融合,引进网红桥1座,固定演艺团6个,以深文化撬动大发展。为巩固提升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民宿旅游景点,探索推动发展以庄浪暖锅、农家凉皮、将军馍为特色文化的小吃,吸引游客品尝舌尖上的上寨。
通化镇陈堡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简介
陈堡村地处关山林缘,与国家2A级旅游景区陈家洞相伴,全村共6个社426户1969人,耕地面积4139.83亩,人均耕地面积2.1亩。近年来,陈堡村依托区位优势,将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元素相结合,大力发展山上民俗体验,山下花卉基地模式的香村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被省政府列为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项目之一,现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引领。按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在近两年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雏形的基础上,聘请关山大景区建设设计单位成都来也公司进行专业设计,在注重其原有肌理的基础上,提炼整合“山、水、田、林、文”等资源要素,坚持将周围景区融合一体的理念,突出“爱情和休闲”主题,将其重点打造规划建设成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地,着力提升乡村旅游“样板村”特色形象。
二是分年建设。在建成陈堡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园和花卉基地的基础上,种植马鞭草300亩、万寿菊200亩。在民俗生态体验园改造提升秋千架等娱乐设施,建立民俗文化展览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新建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各1处,旅游吸引物不断充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是示范带动。把示范带动作为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整体综合编制村庄长期规划,拆除违法流转景区规划内占地1处,硬化陈堡四社巷道10021平方米,修建户用厕所40个,合作社流转土地14亩,建成农旅融合观光采摘园一处,日光采摘大棚2座,通过种植草莓、番茄等水果蔬菜,供游客采摘。整治村容村貌,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上一篇: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试行)》的通知
下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