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非遗中的“庄浪高抬”——庄浪人最传统最浓郁的年味儿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愈益成为全球共同的节日,既是“中国年”,也是“世界年”。
在春节申遗片中,“庄浪高抬”的精彩片段华丽展出,为丰富多彩的传统中国年贡献了庄浪力量。2008年,“庄浪高抬”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庄浪人欢度春节的重头戏——庄浪高抬,以县城每年的正月十二社火表演最为集中展示和隆重上演。
锣鼓喧天迎新春 万人空巷聚洛城
清晨的水洛城,锣鼓声穿透薄雾,清脆的炮声直上云霄,红绸翻飞映衬着街巷两侧的彩旗。农历正月十二,庄浪县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数以万计的群众从周边乡镇涌入县城,沿街翘首以待,孩童骑在父亲肩头,老人拄杖驻足,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硝烟味与沸腾的欢呼声。
今年的社火巡演以“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美丽庄浪”为主题,汇集了200多家社火队,涵盖高抬、彩车、秧歌、高跷、舞狮、马社火等传统艺术形式,参与演出的群众超1万多人,吸引了县内外逾30多万观众线上线下共襄盛举。
庄浪高抬:非遗技艺的时空对话
巡演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浪高抬。这一立体空间造型艺术以木台为基,铁柱支撑,通过彩绸、泥塑和真人扮演,将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凝固成空中奇观。
在争奇斗艳、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的高抬展演中,朱店镇贾家沟一架名为《仙女散花》的高抬上,身着霓裳的“仙女”手持花篮凌空而立,花瓣随风飘洒,寓意“降福人间”;紫荆教育一架《真假美猴王》的高抬也以其险峻和逼真脱颖而出,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观看、叹为观止。水洛镇贺庄村的一架由“法海”驾驶的彩车也以其对《白蛇传》的独特创意,赢得了喝彩连连。
庄浪本地网红阿栋的高抬也引人注目。只见“陇上阿栋”团队四人,以《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扮相为依托,在诙谐幽默的搞笑中,为大家奉上了一架趣味彩车。“振兴三农事业,绽放乡村魅力。”网红新农人阿栋的社火参演,在营造欢度春节氛围的同时,也以其知名度,让他带货的庄浪土特产苹果、洋芋、粉条这些农产品更具销路和市场,起到了联农带农的良好示范作用。
“从去年腊月开始扎制,每一处细节都需手工打磨,既要稳固安全,又要追求视觉震撼。”庄浪高抬手艺人董像珍介绍。他从事高抬制作二十余年了,见证了这项技艺从家族传承到全民参与的蜕变。
今年,庄浪高抬设计还融入了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等时代元素。水洛镇一架“科技赋能优化经济发展”的彩车上,在庄山浪水的层层梯田上,凸显庄浪苹果、平凉红牛产业的同时,“庄浪县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原原种标准化智能温室”的科技模型也在惟妙惟肖中光彩夺目,彼此交相辉映。
传统与现代交织 民俗里的家国情怀
社火队伍中,既有耄耋老人执扇扭秧歌,也有青年团队擂响现代电音鼓点。大家或身着绣花袄,或一身古装打扮,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伴奏中,尽情发挥,无限快乐。“排练了20多天,就为今天把咱庄浪人的精气神扭出来!”她们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庄浪县的正月十二社火巡演不仅深切缅怀了北宋名将刘沪筑守水洛城的历史场景,更通过彩车标语、故事编排,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发展风貌与乡村振兴成果。
卧龙镇一辆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彩车上,中国龙与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和谐共处的画面造型引得观众频频拍照。“社火不仅是年味儿,更是咱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宣言。”市民马骏带着全家驱车30公里赶来,直言“这是刻在庄浪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非遗展览与文旅融合 点燃经济新活力
除了庄浪高抬社火上街巡演,非遗展览成为今年活动的亮点。马尾编荷包、庄浪毛笔、泥金纸织画、南湖曲子戏等非遗项目通过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走向大众。“我们打造的非遗文创产品庄浪社火、马尾编荷包图画本及庄浪高抬盲盒更是成为游客的香饽饽。”庄浪县文化馆馆长柳坡说。
据统计,本届艺术节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同比增长40%左右,周边县市游客占比达四成。庄浪县文旅局副局长邵俊禄表示:“社火既是文化名片,也是经济引擎。我们正探索‘非遗+旅游’模式,让民俗为县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夜幕降临,最后一支社火队散去,水洛城的喧嚣渐归平静。街头巷尾,人们仍在回味白日的精彩,孩子们模仿着高抬上的造型嬉戏打闹。这场延续千年的民俗盛会,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它不仅是庄浪人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启蒙。
记者:董春辉 白润虎| 责编:杨兄兄 | 审核: 赵军宝
上一篇: 庄浪县2025年元宵节焰火晚会璀璨绽放
下一篇: 庄浪:非遗传承掀热潮 民俗匠心织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