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荣光】老山战士朱居良:一等功奖章里的烽火人生
【开栏语】他们曾是钢铁长城的坚韧砖石,如今褪下戎装,仍以军人姿态屹立生活“战场”。八一军旗红,初心永不改。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庄浪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永不褪色的荣光”专栏,讲述退役军人的英雄故事,聚焦他们“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的精神与担当。
老山战士朱居良:一等功奖章里的烽火人生
7月的午后,庄浪县朱店镇西街村62岁的退役老兵朱居良坐在窗前,指尖摩挲着褪色的一等功奖章,窗外的雷雨声让他想起那片被炮火和暴雨浸泡过的102号阵地——那里,封存着他青春里最滚烫、最鲜活的烽火记忆。
敢死队里的“排头兵”:“我的兵,我带上去!”
1986年4月的誓师大会上,23岁的朱居良攥紧拳头,指节发白。当师部下令组建敢死队时,作为连队骨干的他第一个站出来:“我的兵,我带上去!”
彼时,朱居良入伍刚满5年。从1981年那个揣着“当兵报国”念头的毛头小子,到军事训练全连拔尖的骨干,“多杀敌、立大功、当英雄”,这句在誓师大会上喊出的誓言,后来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1986年1月1日23时深夜,朱居良坚守的102号阵地右侧1号哨位的“轰”然巨响撕破夜空,一名新兵的脸部被爆炸物炸伤,阵地与指挥所联络突然中断,6个夜间哨位同时交火,阵地上瞬间被紧张攥紧。
朱居良一把将受伤的新兵拖进猫耳洞,反手摸出手榴弹扔了出去。“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一个人倒下。”他一边掩护受伤的战友,一边孤身迎敌,一次次打退敌人反扑。近一个小时的激战中,他成功粉碎敌人偷袭,歼敌1名,最终确保阵地上防御人员无一死亡。
洪灾中的“主心骨”:“党员先上,搬弹药!”
比炮火更难熬的,是1985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灾。
连续的特大暴雨把102号阵地浇成了泥沼。雷场被冲得七零八落,运送物资的路彻底断绝,“石头山上的路都被冲没了,脚下是泥,头上是雨,连呼吸都带着土腥味。”最困难时,战士们嚼着地里挖的生红薯,喝着泥沙的雨水,听着雨声里隐约的炮声,谁也没说过一句退缩的话。
7月25日中午,朱居良突然瞥见隐蔽部后方的山体裂了道缝。“不好,要滑坡!”他嘶吼着让战友们撤离。“党员跟我来,搬弹药!”他第一个冲进摇摇欲坠的隐蔽部,扛起最重的弹药箱往外冲。
就在最后一箱弹药被转移到安全地带的瞬间,“轰隆”一声巨响,半个隐蔽部连带着山石滑下几十米深的山沟。烟尘落定后,战士们看着彼此满身的泥污,明白了:“我是党员我先上”不是口号,是得用命扛。
军功簿外的“初心”:“功劳属于所有扛过枪的人”
1987年5月,当朱居良和战友们踏着硝烟撤回连队时,战评大会上,全连战士齐刷刷地把票投给了他,一等功的荣誉,成了对他最好的褒奖。
“不是我一个人的功,是全连战士一起拼出来的。”每次说起这段往事,朱居良都会想起那些一同奋战过的战友。在他的军功簿上,一等功、三等功、“钢铁战士”称号、“尽忠报国”表彰,10多项荣誉记录着他的军旅生涯。但他总说,最珍贵的不是奖章,而是1985年6月入党时,在党旗下念的那句誓言:“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
退役返乡后,朱居良把奖章锁进了抽屉,却把老山精神刻进了日子里。他当过工人、下过岗、种过地,待人处事总带着军人的耿直。如今儿孙满堂,他最常做的事,是翻出泛黄的老照片,给孩子们讲照片里的故事。照片里的年轻人,有的已长眠边疆,有的像他一样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但朱居良知道,他们都活在同一个记忆里——在102号阵地的泥沼里,在猫耳洞的烽火里,在那句“祖国有难,我们就上”的呐喊里。
夏日雷雨阵阵,恰似当年云南老山前线的雨声。朱居良旧军装上的肩章依旧鲜红,“什么是老山精神?”他抚摸着军装,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是不怕死,不怕流血,是子弹来了敢迎上去,是祖国有难的时候,勇于捍卫。”英雄虽已暮年,但朱居良的眼神,仍如40年前在102号阵地上那般——坚定,赤诚。
(撰稿:杨璇 赵彦林 编辑:李馨雨(见习) 审核:张沛杰)
上一篇: 【永不褪色的荣光】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柳保财:七处弹片与一只左眼
下一篇: 庄浪:早熟洋芋抢“鲜”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