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载坚守助力庄浪苹果产业腾飞——记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王选强
“1997年,我从庆阳林校毕业后,在老站长苏站长的带领下,推广果园种植,当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我们没有争辩。我们就在水洛镇的吊沟村自己动手,建立了三亩多的试验示范园。我们亲自挖营养坑,进行幼树的抚育、培养。第三年,幼树的花如期开放,周围的群众投来了认可的目光。”王选强说。
自1997年投身工作以来,他不畏艰难,始终扎根田间地头,专注于林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将28年的青春岁月奉献其中,亲身见证并参与谱写了庄浪县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辛发展历程。
“庄浪县是农业大县,广大群众祖祖辈辈以种粮为主,对发展苹果认识不足。我的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在1998年,我在朱店镇吴沟村下乡的过程中,号召广大果农种植果园,果农当时的抵制情绪很高。我有一次和老支书站到田埂上,有一名群众拿着锄头质问我:‘种你的苹果能当饭吃吗?’”王选强说。
对此,王选强深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不仅要传授果园管护技术,更要解开群众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真正重视苹果种植。他先从村社干部入手,争取他们的支持,再在群众中做工作。于是,他常年穿梭于各个果园,无论晴天雨天,总是一身汗水、两手泥巴,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在闲聊中,他通过算账对比,向大家耐心讲解“一亩果、十亩田”的道理,用朋友般的态度传授技术,逐步说服农民自愿栽植苹果树,并重视果园管理。在他的努力下,苹果种植从个别乡镇、村社,逐渐推广到全县14个适宜种植的乡镇,为庄浪县苹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有了我们的这份执着,让庄浪苹果在吴沟村的黄土地上扎下了根。如今的吴沟村是十里八乡知名的全县文旅示范点,人均收入一万元以上,也形成了村有千亩示范点、社有示范户、户有技术明白人的良好发展局面。”庄浪县朱店镇吴沟村文书吴接安说。
在当下的果品生产领域,新管理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此,王选强从未停止过学习,而是竭尽全力将最新的技术用适宜的方法推广给当地的果农。
“‘要想富,修好路。要有钱,管果园。一亩园,十亩田。’‘幼园扩冠要助大,老园更新须防老。中龄稳势平衡好,结果年限不可少。’这多年来,我写了好多关于果园管理的顺口溜,又编写成了《教你学会管果园》果农培训教材。同时,利用快手、短信、微信这些平台,和广大果农进行果园的指导、交流,及时地解决了果农在生产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王选强说。
针对不同的果园,王选强进行相应的种植技术的推广。在幼园管理方面,他探索出“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以拉代剪、四年全园严管、五年丰产”的早果丰产技术;在果园管理中,要“从斤果管理向单果管护”转变;对于老果园,适用“落头、提干、疏枝、间伐”的缩冠瘦身、返老还童技术。
作为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王选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2023年,为提升全县果农科学管理水平,实现务精品园、产优质果的目标,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同培训”的方式,在快手平台开通“庄浪梯田有机苹果培训直播间”,累计开展线上直播培训20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线上培训40多次。
“这些培训很好地解决了广大果农在抗寒防冻、保花保果和单果管理方面的难题,为打造生态梯田有机苹果提供了科技支撑,确保在极端天气下每年的苹果实现稳产增收。”王选强说。
在王选强和全县果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庄浪县苹果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65万亩。2024年,苹果产量76.2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5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庄浪县富民兴陇的支柱产业,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和“金蛋蛋”,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
2025年5月,王选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把足迹留在果园里,把声音留在果农中,用科技唤醒土地,以匠心耕耘未来。让我们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让更多‘金果子’铺就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王选强说。
(撰稿:董春辉 苏艳玲 张婧 编辑:李馨雨(见习) 审核:赵军宝)
上一篇: 庄浪:科技“耕”耘 苹果生“金”